警惕冰箱中的“隐形杀手”——单增李斯特菌

health002 492 0

在日常生活中,冰箱常被我们视为食物的“保险箱”,认为将食物放入冰箱就能确保其新鲜与安全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,冰箱中可能隐藏着一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细菌——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(简称单增李斯特菌)。

单增李斯特菌的“冷酷”特性

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,具有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繁殖的独特能力。它能在2℃至42℃的温度范围内生长,甚至在-20℃的冷冻室里也能存活一年。这意味着,我们家中常用的冰箱冷藏室温度(0℃至10℃)恰好是它繁殖的“温床”。因此,未加热透的冷藏食品,尤其是乳制品、肉制品和水产品,都可能成为传播这种细菌的媒介。

20241107-1.png

图片来源:都市快报

对各类人群的危害

单增李斯特菌不仅生命力顽强,而且其感染对象广泛,尤其对孕妇、婴幼儿和老人构成严重威胁。

对孕妇的危害:感染这种细菌后,孕妇可能会出现低热、恶心、腹泻等症状,这些症状看似轻微,但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。妊娠早期,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停止生长;妊娠晚期,则可能引发死胎、流产或早产。此外,孕妇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后,还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细菌传递给新生儿,导致新生儿败血症、脑膜炎等严重后果。

对婴幼儿和老人的威胁:对于新生儿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来说,感染这种细菌会出现败血症、肺炎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由于免疫系统和器官功能逐渐衰退,他们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后更容易发展成严重的血液感染(败血症)或脑部感染(脑膜炎)。

高风险食品

在日常生活中,存在一些食品由于其特性或处理方式,容易被各类细菌,特别是单增李斯特菌所污染。这类细菌能在冰箱环境中生长,因此,一些保质期较长且通常存放在冰箱中的食品成为了高风险对象。

具体来说,以下食品容易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:

1. 生奶源及其制品:包括未经巴氏杀菌的生奶,以及使用这种生奶制作的乳制品,如酸奶、奶酪等。由于这些产品未经过充分杀菌处理,因此存在较高的细菌污染风险。

2. 冰淇淋及冷冻食品:冰淇淋等冷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了未经充分杀菌的原料,或者在储存过程中由于温度控制不当,导致细菌滋生。此外,冷冻食品在解冻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污染。

3. 可生吃的蔬果:一些蔬果在种植、采摘、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土壤、水源等污染源的污染,携带细菌。如果直接生吃,就有可能摄入这些细菌。

4. 肉及肉制品:肉类食品在屠宰、加工、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,特别是如果处理不当或储存条件不佳,细菌就会迅速繁殖。

5. 冷的熟食:熟食在加工后通常需要冷藏保存,但如果在冷藏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,或者冷藏时间过长,细菌就有可能滋生。

6. 凉拌菜及生吃类食品:这类食品通常使用新鲜蔬菜、水果等原料制作,如果原料未经过充分清洗或消毒,或者制作过程中卫生条件不佳,就容易受到细菌污染。

7. 烟熏类海产:烟熏是一种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,但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。如果烟熏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,或者烟熏后储存条件不佳,细菌就有可能滋生。

这些食品由于自身特性或处理方式,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。因此,在食用这些食品时,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食品安全问题,确保食品新鲜、卫生,并遵循正确的储存和烹饪方法。

如何预防单增李斯特菌感染?

为了保障家人的健康,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单增李斯特菌感染:

1. 冷藏食品加热食用:从冰箱取出的食品一定要加热至70℃以上,加热持续5~20分钟就可以杀死单增李斯特菌。

2. 注意食品储存:蔬果等食物在放入冰箱冷藏前应先擦拭干净,避免交叉污染。75%的酒精可以杀灭食品包装上的单增李斯特菌。同时,生食与熟食应分区域存放。

3. 定期清洁冰箱:经常对冰箱内壁进行清洁,防止细菌滋生。要先将冰箱内食物取出,用洗洁精擦拭后,再用清水擦干净,晾干或用厨房纸擦干。

4. 免疫力较低人群慎食:老人、孕妇、婴幼儿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应少吃或不吃冷藏食品,最好现做现吃。

5. 当怀疑感染单增李斯特菌时应及时就医:如果出现相关症状,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过单增李斯特菌。

结语

冰箱并非食物的“绝对保险箱”,它也可能成为单增李斯特菌等有害细菌的藏身之处。因此,我们需要提高警惕,采取科学合理的食品储存和加热措施,确保家人的饮食安全。同时,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,一旦出现相关症状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感染途径。让我们共同警惕这个“冰箱杀手”,守护家人的健康!


声明:本站内容除标明“原创”、“独家整理”外,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,仅供学习使用,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,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,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,请您知晓。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vip@health.net.cn告知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,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,感谢您的支持。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