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常言:“睡眠好,不显老”,这一质朴的话语背后,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。良好的睡眠如同身体的 “天然修复师”,在我们安然入睡时,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自我修复与调整。然而,现实中不少人深受失眠之苦,有人尝试喝牛奶、读闲书,却依旧难以在夜晚觅得梦乡;有人看似快速入眠,鼾声随即响起,实则浅睡易醒,对自己是否真的睡着都存疑。失眠,已然成为许多人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负担。接下来,就为大家全方位解析失眠的相关知识。
揭开失眠的神秘面纱
失眠,并非单纯的睡眠时间短或睡眠质量差,它是个体因睡眠时间与 / 或质量欠缺,进而影响日间正常社会功能的主观感受。其典型表现包括难以入睡、睡眠质量下滑、总睡眠时间缩短、睡眠过程中断断续续以及过早醒来,并且会伴随日间精力不济、工作效率降低等状况。值得注意的是,失眠存在 “真性” 与 “假性” 之分。
真失眠的成因
环境因素:睡眠环境改变,如灯光过亮、噪音嘈杂、床铺不适,甚至更换居住地区,都可能扰乱睡眠节奏。
心理因素:情绪波动过大,像过度兴奋、激动、愤怒,或是更年期的情绪烦躁、抑郁症未缓解等,都会干扰睡眠。
饮食药物因素:摄入刺激性饮品,如浓茶、咖啡,服用某些能兴奋大脑的药物,都可能导致失眠。
作息因素:长期昼夜颠倒工作,或是因跨时区旅行产生的时差问题,破坏了正常睡眠节律。
身体不适:身体疼痛、皮肤瘙痒等症状,也会使入睡变得艰难。
假性失眠的表现
这类失眠主要源于对睡眠质量过度关注。以老年人为例,由于日常身体活动量与脑力活动减少,白天常打盹,容易出现早醒情况,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。但如果主观上认定自己睡眠不足,就陷入了 “自己认为的失眠” 误区。
应对失眠的基础策略 —— 消除诱因
许多时候,去除失眠的诱发因素,睡眠问题便能迎刃而解。例如,睡前进行剧烈运动,会使心率飙升,让人处于兴奋状态;睡前洗头则可能引发脑血管扩张,同样不利于入睡,这些行为都应避免。
饮食调整:睡前拒绝浓茶、咖啡等刺激性饮品,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影响入睡。同时,尽量控制夜间饮水量,以免频繁起夜打断睡眠进程。虽说睡前一杯奶有助眠说法,但如果这杯奶导致夜间起夜,影响再次入睡,那还是不喝为妙。
药物管理:夜晚避免服用影响睡眠的药物,像茶碱、氨茶碱、利尿药以及沙星类抗菌药物等。
应对失眠的进阶手段 —— 精准用药
一般情况下,普通人打算使用安眠药,务必先与医生深入沟通,明确失眠根源后再合理用药。依据失眠的不同表现,可分为以下三类进行针对性治疗。
入睡困难型:这类人群如果排除了饮食与药物干扰,洗漱上床后,可适量服用促眠药物,如唑吡坦、佐匹克隆、咪达唑仑等。此类药物起效迅速、维持时间短,晨起后不易有困倦感。但正因其起效快,必须上床后才能服用。而且,这类药物存在成瘾风险,不建议每日服用,可在入睡困难当天按需服用,谨防形成药物依赖。
睡眠易醒型:这是由于睡眠深度欠佳、维持性差所致。对此,可考虑服用长效安眠药,如地西泮。不过,地西泮作用时间长,部分人服用后次日白天仍会昏昏沉沉,且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性,使用时需谨慎。
疾病引发型:抑郁症、焦虑症常伴随失眠症状,甚至整夜难以入眠。在此情形下,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治愈失眠的关键。临床针对焦虑症引发的失眠,常用劳拉西泮或奥氮平,但这些药物药效强、副作用多,务必在医生或药师的专业指导下谨慎使用。
安眠药使用的两大关键注意事项
工作适配性:服用安眠药后,即便睡眠得到改善,非睡眠时间仍可能出现嗜睡现象。因此,从事精细工作、需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及对反应速度和灵活性要求高的职业人群,使用安眠药时要格外留意。
避免酒精:服用安眠药期间,务必远离酒精,切勿用酒送药。酒后服用安眠药,药效叠加,会使人反应迟缓、极度嗜睡。若饮酒过量,还可能引发安眠药中毒,甚至危及生命。
药师温馨提醒
睡眠是人体自我修复与恢复精力的重要途径。我们应尽力营造安静、舒适的睡眠环境,抛开杂念,享受睡眠。倘若通过自我调节仍无法保障良好睡眠,应及时就医,切不可讳疾忌医。愿大家每晚都能拥有香甜安稳的睡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