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有言:“立夏,四月节。立字解见春。夏,假也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。” 立夏作为夏季开篇,不仅是节气更迭,更象征万物从春之萌动迈向夏之繁茂。此时气温升高、炎暑将临、雷雨增多,农作物生长迅猛。与此同时,人体生理状态也在发生改变,立夏养生也就迫在眉睫了。
立夏起居:顺应天时,养阳护阴
立夏后,白昼渐长,黑夜渐短,阳气愈发旺盛,阴气相对减弱。顺应天时,作息可适当调整为晚睡早起,但晚睡不宜超过晚上 11 点。因为 11 点至凌晨 1 点是胆经当令之时,此时需进入深度睡眠,利于胆经气血运行与胆汁排泄。同时,中午应抽出半小时至一小时午睡,能收敛浮越阳气,下午工作学习时就能精力充沛,效率也能得到提升。
立夏饮食:清淡为本,酸碱平衡
立夏时节,饮食应秉持清淡原则。多吃易消化、顾胃气的食物,以及西红柿、黄瓜、草莓、桃子等新鲜蔬果,早晚可喝大米粥或薏米粥。中医认为,初夏易脾虚失运、肝弱心旺,可适量吃番茄、猕猴桃等酸味食物健脾开胃,减少苦味食物摄入。肺气虚者,不妨吃些生姜这类辛味食物。不过,要避免过早过量吃生冷食物,多选择温食,养护脾阳,促进脾胃运化。
立夏运动:适度锻炼,慢享健康
中医有 “冬藏夏长” 之说,春天过后,进入夏天,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应积极运动锻炼。但需坚持适度原则。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,此时不宜剧烈运动,以防大汗淋漓损耗心气。可选择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拳、练八段锦等慢节奏有氧运动,在清晨或傍晚进行,运动后及时喝温水补充水分,维持体液平衡。
立夏情志:戒躁戒怒,心宁神安
立夏后气温升高,人体易心悸汗出、烦躁不安,情绪波动与睡眠不足还易诱发高血压、心律失常、心肌梗死等疾病。中医讲心主神明,情志与心密切相关,因此立夏要 “戒躁戒怒”,保持内心平静愉悦,多户外散步或通过阅读、书画等活动修身养性,做到养心护心 。
中医特色:经络艾灸,固本培元
经络穴位养生
立夏之时,人体经络中的气血运行变得更为畅达。在这个特殊时期,进行经络穴位的调理,往往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按揉大陵穴和劳宫穴、神门穴,对身体大有益处。大家可以每天用手指对这些穴位进行按压,每次保持 3 - 5 分钟,按压到穴位局部产生酸胀感即可。
大陵穴:在腕前区,腕掌侧远端横纹中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作为心包经的原穴,有清心泻火、除烦安神之效,可缓解立夏时节易出现的烦躁不安等情绪问题。
劳宫穴:在手掌心,第 2、3 掌骨之间偏于第 3 掌骨,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。是心包经的荥穴,能清热泻火、开窍醒神,帮助改善因暑热导致的不适。
神门穴:在腕部,腕掌侧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。有镇静、安神、宁心、通络作用,可治疗神识不清诸症。
艾灸养生
艾灸是中医传统养生妙法,立夏施灸好处多多,能温通经络、散寒祛湿、调和气血,尤其适合阳气不足、体质偏寒的人。操作时,点燃艾条,与穴位皮肤保持 2 - 3 厘米,待有温热舒适感,每次艾灸 10 - 15 分钟即可。
神阙穴:位于肚脐中央,是人体生命之根蒂,处于人体经络系统的核心位置。艾灸此穴位,有培补元气、激发正气、增强免疫、回阳救逆之效。
足三里穴: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 3 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,是胃经的合穴。可以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,能够改善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等问题;还能增强人体的气血生化能力,使人体气血充足,精力充沛。
养生膳食:美味滋养,健康相伴
四神养心粥
材料:桂圆 30g、红枣 30g、莲子 8g、茯苓 8g、粳米 150g。
做法:桂圆去壳,洗净桂圆肉、红枣、莲子肉、茯苓,淘洗粳米。将这些食材一同放入砂锅,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,熬煮半小时左右。
功效:具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功效,适合心神不宁、失眠健忘、倦怠懒散者食用。
冬瓜排骨汤
材料:冬瓜、排骨、姜片、葱段、盐。
做法:冬瓜去皮去瓤切块,排骨洗净焯水。锅中加适量清水,放入排骨、姜片、葱段,大火烧开转小火炖 30 分钟,加冬瓜再炖 20 分钟至冬瓜软烂,加盐调味。
功效:冬瓜水分高达 96%,是夏季补水佳品,还含多种营养成分,能清热排毒、除湿健脾、开胃消暑;排骨可补充蛋白质,二者搭配营养丰富。
立夏,是自然的节律更替,也是养生的关键节点。从饮食上的清淡甘凉,到运动时的适度舒缓,再到作息中的顺应天时,每一个细微调整,都是对身体的温柔呵护。让我们依循立夏的指引,开启元气满满的夏日时光,拥抱健康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