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煎药绝非一项简单随意的操作,它实则是一门蕴含着深厚学问、极度考验耐心与细心的技艺。千万别以为煎药不过是把药材随意丢进锅里,添点水随便煮煮就行,这种想法可大错特错。
实际上,从煎药器具、用水的挑选,到各类药材煎煮时长的精准把控,以及火候的巧妙调节,每一个环节都暗藏玄机,有着诸多讲究。要知道,一旦煎煮和服用方法出现偏差,哪怕药材的组方再精妙、配伍再严谨,最终熬制出的中药汤剂,其原本该有的功效也会大幅降低。
那么,对于我们普通家庭而言,到底怎样才能在家中正确无误地煎煮和服用中药汤剂,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的神奇疗效呢?
正确煎煮,开启药效之门
A、煎锅选择:合适材质至关重要
1、理想之选:砂锅与陶瓷锅
砂锅和陶瓷锅材质稳定,高温下也不会干扰药材成分,能最大程度保证药效。它们就像忠实的守护者,让药材在煎煮过程中保持 “原汁原味”。
2、谨慎避开:铁锅与铜锅
铁锅和铜锅在药材加热时,易与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,降低药材溶解度,阻碍药效发挥。比如,铁可能与药材中的鞣质反应,生成不溶性物质,影响吸收。所以,为了药效,务必对这两类锅说 “不”。
B、用水之道:洁净适宜是关键
常规选择:洁净常温水
自来水、井水、纯净水等洁净常温水是煎药的常用之选,能为药材提供纯净的 “煎煮环境”。
特殊情况:
遵医嘱用酒或水酒合剂,某些药材特性或疾病性质特殊,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用酒或水酒合剂煎煮,以增强药效或促进药材成分溶解。
用量要点:水量需根据药量、药材质地及煎药时间调整。
第一煎时,水要漫过药材表面 3 - 5 厘米;
第二、三煎,水刚漫过药材表面即可。
每次煎煮后,滤出的汤剂控制在 100 - 150 毫升为宜。
C、火候掌控:文武搭配出药效
1、浸泡先行
煎药前,将药材浸泡 20 - 30 分钟,让药材像海绵吸水一样,充分吸收水分,使有效成分更易析出。
2、文武火交替
先用武火(急火)迅速将药煮沸,激发药材活性,再转用文火(慢火)慢慢煎煮,让药效充分释放。例如,解表剂和泻下剂,急火时间短,快速发挥疏散外邪、通导大便的作用;补益剂则需慢火久煎,充分提取补益成分。
注意事项:若药材煎糊,整锅药材必须舍弃,因为煎糊的药材可能产生有害物质,对身体有害无益。
D、特殊药材,特别对待
1、先煎之药:贝壳矿物类
贝壳类及矿物类药材质地坚硬,有效成分难以煎出。所以要打碎先煎,煮沸 20 分钟左右后,再加入其他药材,让这些 “硬骨头” 充分释放药效。
2、后下之药:芳香挥发类
气味芳香、含挥发油的药材,如薄荷、砂仁等,煎煮时间过长会导致挥发油散失,药效降低。因此,这类药材一般在其他药材煎好前 5 分钟左右下锅。
3、包煎之药:易浑浊、刺激或粘锅类
赤石脂、旋覆花、车前子和蒲黄等药材,煎煮后易使药液浑浊,或刺激咽喉,还容易粘锅。煎煮时需用纱布包好,让它们在 “小袋子” 里安心煎煮。
4、单煎之药:贵重药材
人参等贵重药材,为充分利用其价值,可切片单独煎煮,之后与其他药液混合,或单独服用。
5、烊化之药:胶质黏性类
阿胶、蜂蜜等胶质、黏性大且易溶解的药材,直接煎煮易粘锅。应单独溶化,趁热与煎好的其他药液混合均匀。
6、冲服之药:不宜加热类
麝香、牛黄、琥珀等药材,不宜加热煎煮,研成细末后,用其他药材煎煮的药液或温水直接冲服即可。
贴心提示:
选择大一点的煎煮容器,方便翻动药材,让煎煮更充分,还能防止药液外溢。煎煮时盖上锅盖,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。
科学服用,发挥药效最大化
A、服用频次与剂量
中药汤剂一般 1 日 1 剂,分 2 - 3 次温服。但病情不同,服用方式也有变化。
有的汤剂 1 日只需服 1 次,有的要多次服用,有的可煎汤代茶,还有的需 1 日连服 2 剂。
B、根据病症,精准服药
1、看病位
病在上焦,如咳嗽、咽痛等,饭后服药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,且药物能更好地作用于上焦部位;
病在下焦,像腰膝酸软、尿频等,饭前服药利于药物快速到达下焦,被人体吸收。
2、看病情
急重病者,争分夺秒服药是关键,不拘泥于时间;
慢性病者,需长期按时服药,维持体内药物浓度稳定,持续发挥治疗作用。
3、看功效
泻下剂、补益剂空腹服,能使药物充分接触胃肠黏膜,更好地发挥泻下、补益功效;
安神剂睡前服,让药物在睡眠时发挥宁心安神作用,助您一夜好眠。
4、看病性
热证用寒药,冷服可增强清热效果;
寒证用热药,热服能更好地温阳散寒。
病情严重时,寒药热服、热药冷服,可防止药物与病邪相互对抗,影响药效。
小窍门:服药呕吐时,可先服姜汁,缓解胃部不适,再服药,提高服药的顺应性。
C、服药忌口,助力康复
含地黄的汤剂,忌吃萝卜,因为萝卜行气,可能抵消地黄的滋补作用;
有土茯苓的方剂,忌饮茶水,茶中的成分可能与土茯苓发生反应;
服含荆芥的汤剂后,忌食河豚,避免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,引发不良反应。
注:本文所阐述的中医传统文化和养生实践,旨在普及哲学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,而非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断或治疗建议。个人体质千差万别,切勿盲目套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