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必看:儿童失眠不是小事,这样识别、应对更科学

health-xq 29 3

在不少家长的认知中,失眠似乎是成年人的“专属”。然而,从婴儿到学龄前的儿童,同样会受到各类睡眠问题的困扰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,失眠绝非“睡不着”那么简单,它可能成为影响大脑发育、免疫系统构建乃至情绪健康的潜在风险。

长期失眠不仅会损害儿童的注意力与记忆力,还可能增加其未来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。由于孩子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身感受,因此更需要家长主动观察、及时识别。

640 (1).jpg

孩子睡不好?这些表现可能是失眠信号

入睡困难:孩子躺在床上超过 30 分钟仍无法入睡,表现为辗转反侧、频繁要求喝水或上厕所,还可能通过哭闹、撒娇等方式抗拒睡觉,甚至需要家长长时间陪伴才能勉强入睡。

夜间频繁觉醒:睡眠中醒来次数≥2 次 / 夜,且醒后难以快速再次入睡,可能伴随哭闹、说梦话,或惊醒后不敢独处,部分孩子还会因噩梦反复醒来。

早醒且无法续睡:比日常固定起床时间提前 30 分钟以上醒来,之后无论如何安抚都难以再次入睡,导致全天睡眠时间明显不足。

睡眠质量差:即便睡眠时间看似达标,孩子白天仍频繁喊累,晨起后精神萎靡、动作迟缓,甚至出现面色苍白、食欲下降等情况。

日间行为异常情绪方面:容易暴躁、哭闹,或对小事过度敏感、缺乏安全感;

认知方面:上课注意力不集中、作业拖沓,简单任务也难以完成;

状态方面:白天频繁打瞌睡,比如上课、吃饭时不由自主睡着,或活动时突然精力不济。

注意:若上述症状每周出现≥3 次,且持续 1 个月以上,需警惕慢性失眠,应及时干预。

640 (2).jpg

如何准确判断孩子是否失眠?

做好睡眠记录:连续 1-2 周记录孩子的睡眠细节,包括上床时间、实际入睡时间、夜间醒来次数及时长、起床时间、白天精神状态等。同时,参考同龄儿童的睡眠需求,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睡眠不足。

区分暂时性与病理性失眠:短期失眠(<1 个月)多由环境变化引发,比如换床、家人出差、接种疫苗后身体不适等,去除诱因后通常可自行缓解;长期失眠则需排查潜在疾病,如睡眠呼吸暂停、不宁腿综合征、过敏等,这些问题需通过专业检查确诊。

警惕 “隐性失眠”:有些孩子看似安静躺在床上,实则处于 “假睡” 状态 —— 眼睛紧闭但大脑活跃,或因怕黑、怕独处而假装入睡。家长可通过轻拍孩子后背、观察呼吸频率判断,必要时借助婴儿监护仪的声音、动作监测功能辅助观察。

640 (3).jpg

科学应对儿童失眠:从排查原因到习惯培养

1. 先排除疾病因素

若孩子的失眠问题伴随以下情况,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,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:

睡眠呼吸异常:如夜间严重打鼾、呼吸时有明显停顿,或长期张口呼吸。

特定躯体不适:如睡前频繁诉说腿部酸麻、刺痛,且有强烈活动欲望,活动后方能缓解。

并发全身症状:如失眠同时,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、呕吐或抽搐等现象。

2. 构建规律的睡眠习惯

固定作息:每天同一时间让孩子上床、起床,帮助身体形成 “到点就困” 的生物钟。

打造 “睡眠友好” 环境:卧室保持黑暗,可使用微弱夜灯,但要避免强光;保持安静,可用白噪音掩盖外界声音;温度湿度适宜;床上只用于睡觉,不允许孩子在上面玩玩具、看动画片。

调整睡前 1 小时流程:避免让孩子进行剧烈运动、接触电子屏幕,可改为讲故事、听轻柔音乐、亲子按摩等放松活动,帮助孩子从 “活跃” 状态切换到 “安静” 状态。

3. 针对性心理引导

对于怕黑、怕独处的孩子,可在卧室留一盏低亮度夜灯,或放一件带有家长气味的衣物,增强孩子的安全感。

采用 “逐步独立入睡法”:针对依赖家长陪伴的孩子,先陪睡直到孩子入睡,之后每天提前 5 分钟离开,让孩子逐渐适应独自入睡。

若孩子因焦虑失眠,睡前可通过 “情绪树洞” 活动引导孩子表达感受,比如让孩子把担心的事情画出来、说给玩偶听,帮助释放心理压力。

4. 借助 “自然调节法” 改善睡眠

增加日间户外活动:每天保证孩子有 1-2 小时的自然光照射,如上午晒太阳、下午去公园玩耍,光照能调节生物钟,让夜间褪黑素分泌更规律。

调整饮食:睡前 1 小时可让孩子喝些温牛奶,避免吃甜食、油炸食品,也不要让孩子喝太多水。

640 (4).jpg

重要提醒

儿童失眠严禁自行使用助眠药物!目前,儿童助眠药物的使用通常仅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短期辅助,且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。绝大多数儿童失眠通过行为调整即可改善,若经过 1-2 个月干预后仍无效果,建议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支持。

儿童失眠是身体和心理状态的 “信号灯”,家长不必过度焦虑,但也不能忽视不管。通过细致观察、科学干预,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,才能为其生长发育打下坚实基础 —— 毕竟,优质的睡眠,是孩子健康成长的 “隐形营养素”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作健康科普,不提供诊疗建议,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。如有相关疾病,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谨遵医嘱!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文章来源:世界睡眠网微信公众号 

原文链接:家长必看:儿童失眠不是小事,这样识别、应对更科学

声明:本站内容除标明“原创”、“独家整理”外,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,仅供学习使用,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,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,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,请您知晓。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vip@health.net.cn告知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,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,感谢您的支持。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


上一篇25省份、近9成统筹区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,后附名单

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